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疫情在举国动员的奋战下得到有效控制,但生活还未恢复往常。这些天,除疫情的爆发和扩散外,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亦是惊人的。太多美好和感动上演;太多悲伤和无奈呈现。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由起初的日日思绪难平,到渐渐克制冷静。而想写点什么的念头,却从没有消失过。

 

就从方方老师的《封城日记》说起吧。方方老师是我年少极为喜爱的女作家,阅读过她的长篇小说《过程》、《万箭穿心》等。事过多年,已无法记起内容,但读完后震慑魂魄的激动,却依然清晰。方方老师自武汉封城起,开始以“百姓”的“微视角”,记录城里发生的点滴,与“主流媒体”的“恢弘叙事”呈现不同的角度。《日记》因此屡屡被封,而“封杀”本身,成了比日记内容更令人关注的事件。支持方方者,笃信自由之声在众口一词时的难得可贵;以及在历史洪流中,弱小的生命应被尊重与关爱。反对者则不断质问,文学的关怀怎能沦为撩拨仇恨和不满的工具?


这已然是两个话题。我们是否该包容独立的声音和视角存在?前些天,携手战略合作伙伴为家乡医院捐赠医疗设备。在参加捐赠仪式前夜,因第二天有重要领导出席,我被通知要上交发言稿供审查。立马“小脾气”炸开锅,我一枚爱国爱家乡的好青年,大疫当前,怎会在公开场合有不当言论?领导们真是操劳过度了。后来在朱老师的谆谆教导下,老老实实交了稿子睡觉。如方方老师所言:“无数的个人表达汇集一起,便是一个民族的表达。一个人的记录,不足概括全貌;但无数个人的记录,汇集一起,变接近真想”。我相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数个人的表达汇集一起,就是“大国担当,大爱无疆”。个体的苦难一定存在,个人的牺牲在所难免,这本是社会常态,不独属于这场“疫情”。又何须遮掩,何须回避。


而对于《日记》内容,我个人是有些失望的,夹带着偶像逝去的惆怅。《日记》中强调武汉的苦难,呐喊要“讨说法”,把“人祸”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天灾人祸本就同生同源,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才有了苏轼的“此时古难全”;才有了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灾难来临,全国人民对武汉倾其所有,献出最优秀的医生,最优质的食品,报以最高的关注和最大的爱护。那些逝去的医生,纵然青春韶华,留恋人间;而身为白衣天使,倒在治病救人前线,如士兵战死沙场,是大义凛然,是死得其所。无论谁人,那些会继续守望这座城市的,那些再也看不见这座城市的,期盼的定是城里的人们,能重新去爱去生活,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充满力量。如是伤口,撕扯便更加疼痛,隐忍或加速愈合。


真正令这篇随想落于纸上的,是小林老师的这幅“历经山河,人间值得”。质朴的画笔,崇高的立意,不偏不倚地击中我心,令多日来的“欲言又止”化作畅快文思。


就算历史的耻辱柱被钉得密密麻麻,希望依旧是明天的爱和阳光!月有阴晴圆缺,但每一轮都独一无二,美轮美奂!人间纵是五味杂陈,却真实饱满,值得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