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对很多传统行业带来剧烈冲击,也给很多互联网创新模式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互联网医疗就是其中之一。据与业内专家交流,如京东健康、康爱多等医药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在今年1-2月用户注册量、活跃度和下单GMV呈现环比成倍快速增长。尽管在当下环境,整体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与投资活动趋冷,但互联网医疗龙头企业均受到投资机构的再次追捧。本文希望从一级市场投资角度,探讨和思考以下问题:

1. 从“医院”这一组织机构核心要素出发,哪些会被“互联网化”?

2. 在医院“互联网化”趋势中,底层驱动因素和结构化机会是什么?

3. 目前市场中的互联网医院商业模式有哪些?投资价值如何?

4. 互联网医院的“致胜法则”(Win Strategy)是什么?


“需要医生定期干预的慢性疾病”是核心场景


医院是医疗活动的核心场景和端口,诊疗、检查、购药、付费等关键流程均需依托医院展开,而互联网医疗亦是如此。因此,互联网医院会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变现不可或缺的场景。


如对医院各职能进行拆分,很容易看出医院的住院场景线下运营特征明显,涉及复杂检查(如IVD, CT等),同时病情较为严重时需要病患与医生面对面沟通,并不适合被互联网化。门诊场景里的急症如流感、急性肠胃炎等具有紧急性和突发性,线上解决方案无法完全满足病患要求;同时,急症缺乏产生重复性收入的机会,依赖流量但属低频行为,对互联网医院而言盈利能力差。虽然本次新冠疫情给互联网医院带来各科室的巨大流量,但我们认为这类线下属性明确的诊疗并不会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场景。


慢性疾病则尤为适合转移至线上进行长期管理。然而,慢性疾病里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依靠病人自我管理,定期复诊动力低,持续向互联网医院的付费意愿差(尤其是服务),变现机会少。精神专科、自身免疫等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病耻感强等特点,需长期管理;且如管理不善,会诱发急性病情发作。患者必须定期咨询医生进行持续有效干预。这类慢性病是最适合进行互联网化的疾病种类,患者对医院和医生依赖强,易产生稳定的重复性收入(Recurring Revenue)。


“医保接通”和“处方外流”是源动力


适合“互联网化”的医院场景影响医疗活动最终“互联网化”程度的,并非某些特定事件,而是那些对“游戏规则”产生结构性影响的底层驱动因素(“源动力”)。


“支付”是医疗活动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医院诊疗对应的医保接通,将会加快传统医疗机构和患者“拥抱”互联网的速度。近期各地医保局和卫健委相继出台互联网复诊价格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不少知名公立三甲医院开始积极寻找合作公司共同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支付端的打通将为互联网医疗弥补其相较传统机构的明显短板。


从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角度思考,我们判断最早实现互联网医院医保接通的,应是拥有优质线下医疗服务交付能力的头部三甲医院。这些机构在专业能力、质量管控等方面均远远优于新兴互联网公司。因此,“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对互联网医疗尤为关键,我们认为在中短期较难看到纯线上的互联网医院接通国家医保。


但传统医疗机构缺乏互联网运营经验和信息科技团队,很难独立运营和发展互联网医院业务。这也给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带来了合作契机。如能参考天猫的“to B”模式:创业公司建立云平台,搞好基础建设,赋能优质三甲医院,鼓励三甲医院在线上平台开设“品牌店”,则能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共赢的健康生态。


“处方外流”是另一重要源动力,该政策使得药店(线上及线下)在医疗活动中的场景和端口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患者的部分就医和购药行为发生本质改变,加上带量采购政策的全面推行,药企将更加注重药店和互联网医院渠道。而传统连锁药店集团和医药电商公司也不仅限于“卖药”,转而纷纷建设互联网医院,加强其医疗服务能力。


什么是好生意?


“互联网医疗”概念化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未来将更加回归基本面,只有好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借势而进”。


我们认为好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其一,可持续产生中频或高频的重复性收入;其二,医生和患者的留存率、忠诚度和活跃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最后,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议价能力提升,与上下游的商业条款不断优化(包括药品毛利率改善、自由现金流积累、诊金分成比例提升等)。


我们对目前市场中的互联网医院常见商业模式进行了不完全的归纳总结,认为“药店+服务”和“特色专科慢病管理”这两类商业模式更具投资价值:


“药店+服务”


这类模式以线下药店为主,配套线上医疗服务,并增加慢病管理属性,通过药品销售变现。如上文所述,药店(特别是院边店)的重要性正不断提升,如这类业务能达到较大规模并配以一定的医疗服务,其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盈利能力也会相应提升。其中代表包括妙手医生、思派等公司。


“特色专科慢病管理”


这类模式围绕单病种进行全周期慢病管理,特点是将单病种做深、做透,目前主要通过药品或耗材销售变现,辅以少量诊金收入。这一模式下,如果能将专科医生牢牢的“粘”住,将会产生非常优秀的医生和患者留存数据,进而产生稳定的重复性收入。这类模式里有智云健康(糖尿病)、好心情(精神疾病)等代表公司。 


互联网医院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取胜?


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互联网医院数量激增,各细分领域均有多家创业公司在逐力;传统企业也纷纷入局探索。结合国情和行业趋势,我们建议互联网医疗领域创业公司可以下方面构建“护城河”: 


选好“赛道”:疾病特征影响商业模式和患者粘性及复购情况,应把握好行业源动力,选择线下诊疗场景弱、复诊需求明确、支付意愿强烈的合适赛道; 


与医生形成“价值同盟” - 医生是大部分医疗活动的核心决策者(Key Decision Maker),互联网医院平台不应只想着如何花钱引导患者上线,更应深入理解医生诉求,完善激励制度。只有将医生长期稳定在平台上,才能吸引患者留存;


与线下结合 - 不要让互联网医院成为“空中楼阁”,如何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每个创业公司必须构建的核心竞争力;


注重先发优势- 不同于线下医疗机构可以在区域形成资源垄断,先发优势对于互联网医院至关重要。医生会优先选择规模大、患者多的平台进行注册和诊疗;患者也会因社群效应往头部平台集中。因此,网络效应是互联网领域重要的“护城河”。创业公司应在细分领域成为龙头,并努力保持业务量是第二名的2-3倍以上。


我们会持续跟踪关注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医疗趋势,分析和分享优秀的公司及商业模式。